1. 首页
  2. 教学科研
  3. 科学研究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科学研究

我院教师郭梅受邀参加第四届中国电影教育国际论坛、第六届中国电影史年会

  • 来源:未知
  • 发布者:
  • 浏览量:
  12月1日至3日,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北京电影学院高精尖创新中心与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第四届中国电影教育国际论坛”成功举行。
  本次论坛主题“电影分众教育:世界经验及中国特色”,关注在整个电影教育的生态系统中,如何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型实施电影教育,探讨如何通过分众的电影教育,促进电影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如何让针对性的教育最准确击中目标受众等新近的学术话题。来自北京电影学院、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西传媒学院、上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等高校的80余位代表参加了论坛。

  我院影视编导系教师郭梅受邀参会并发表了题为“影视教育型塑大学生文化价值机制研究”的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设有四个主题分论坛,分别围绕电影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电影分众教育的世界经验与历史探索,在分众电影教育背景下少儿电影教育以及高等院校电影教育的现状,展开了深入探析和热烈讨论。郭梅老师提出,当前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存在偏重培养创作技能,对于承袭中华文化脉络的中国电影文本的文化分析与中国电影史书写的复杂性书写重视不足的缺憾。联系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美学与风格在世界电影市场格局中难以被清晰辨识的窘境,通过影视艺术教育唤醒和培育大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的主体意识和民族自信,整合电影观众研究与影视文化的社会功能研究,从两个互为他者的面向寻求两种理论之间的联结,赋予此前作为单一受众研究对象的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的主体性,从而在以后的创作实践,文化批评,美学构建中吸取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滋养,在跨国资本与中国电影的博弈中,促进民族电影工业的发展与壮大,理应成为当前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的一个面向。 我校影视编导系在优化课程设置、推广校园院线、依托“西北政法大学影视文化节”引导创作实践和影视批评实践的多重维度上,从史实的梳理到理论的认知,从短片创作实践到电影美学观念的形成,互相观照,共同达成文化认同的型塑。与会的高校教师们从分众化教学、非专业高校的电影教育、独立学院开展电影通识教育、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电影类课程等角度就各校的教学实践探索,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通过本次中国电影教育国际论坛搭建的学术平台,我校教师就影视编导系教学改革实践与专业院校的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有益探讨,同时,与中小学一线教学工作者得以横向沟通,对影视教育型塑大学生文化认同机制研究的深入拓展了新的面向。
  12月3日至5日,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与西南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电影史年会在重庆北碚举行。本次年会聚焦“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艺术追求、文化风貌、家国情怀”主题,吸引了百余位电影史专家、学者参加。我院影视编导系教师郭梅应邀参加年会。

  与会的专家学者就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在110余年的中国电影历史中所表现出来的承前启后的活力和生机,中国电影在经过电影公司遍地开花和商业类型电影潮涌浪翻的上世纪20年代之后,步入30年代呈现出的新面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阐发。《武松与潘金莲》《王先生吃饭难》《云裳仙子》《银幕艳史》《离恨天》等8部具有代表性的1930年代早期珍贵影片的学术放映,成为本次年会的一大亮点。
  本届中国电影史年会推动了业内专家的学术交流,拓展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领域,丰富了早期中国电影史研究。对30年代中国电影面貌的细致耙梳和与珍贵史料的“亲密接触”,有望拓展我院中国电影史教学和科研的深度与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