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人才成长之路,理论实践双箭齐发 ——新闻传播学院实践团队延安之行Day4
导语:“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延安之行的第四天,本院师生围绕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现场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加深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认识。
红星园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国。”这一鼓舞人心的话语出自美国著名记者,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
今天距离斯诺第一次采访毛泽东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怀着回顾这段催人奋进的历史、为理论学习提供力量支撑的期盼,我院师生于7月15日来到了以纪念德加·斯诺为主题的文化园区——“红星园”,深入了解以斯诺为代表涵盖10多个国家的150余位国际友人在延安工作和战斗的事迹。与书名相应和,园区的总体设计以红星为主题,其中让师生们感触最深的是“国际友人图片展”。接待人员告诉我们,在全国范围内搜集这些珍贵图片的工作已历时数年,历史是一条长河,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国际友人们所做出的贡献值得被铭记。大家行走在四百多米长的隧道里,注视着一幅幅真实生动的照片,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四八烈士陵园
紧接着,大家步行来到了延安四八烈士陵园。在这个为纪念在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烈士而建造的陵园中,安葬着王若飞、秦邦宪、关向应等"四八"烈士和著名革命先烈。同行的一名女生经过近距离地接触和感知这些革命史上陨落的巨星,颇有感触地说道,“我以前只注意到了秦邦宪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所犯的左倾错误,但今天才深刻意识到了他为党新闻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在实地学习中不断修正和加深此前所学理论,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延安大学听讲座
下午1点30分,我院实践团队前往延安大学并有幸聆听了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所做的以“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工作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题”的讲座。
针对当代很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不甚了解的社会现实,郑教授在讲座伊始便准确而又简洁指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现象和新闻工作的总的看法和规律性的认识。”郑保卫教授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例子来对讲述的理论作出深入浅出的解释。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不仅是我们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和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同时还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在这里,郑教授颇为自豪地提到自己旧时的学生汤计,他花费了九年时间来揭露呼格吉勒图冤杀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他担得起的礼赞。我院近年来也积极寻求与优秀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合作,现已聘任汤计为我院18级研究生实务导师,不断壮大人才培养的建设团队。
接下来,郑保卫教授从多个方面给在座师生们讲述了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工作。在介绍延安时期新闻杰出人才时,郑保卫教授着重说到新华社前任社长穆青同志,对他带领新华社走向国际通讯社所作出的卓绝贡献表示褒扬,并详细介绍了其代表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寓情于理的讲述方式使我院立志从事新闻行业的学生们明白了:只有具有新闻敏感性,并且对党和人民的充满深厚情感的新闻人才能采写出好的报道。
实地调研
此外,师生们还前往宝塔区档案馆、延安市档案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实地调研。
经过一整天的理论学习和调研实践,大家在认知上明确了优秀新闻人所应具备的素养,且能够从实践角度对日后的学习工作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