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动态
  3. 新闻综合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新闻综合

范军: 学术研究与论文发表

  • 来源:未知
  • 发布者:
  • 浏览量:
    11月30日晚,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军教授为我院2018级研究生带来一场“学术研究与论文发表”的主题讲座。范军教授从自身多年的经验出发,以老一辈学者们的学术精神为例,为我院研究生讲述了如何更好地做学术研究的问题,讲座由王立平教授主持。
 
“以学术为生命,以学问为志业”
    做学问的一个前提是“以学术为生命,以治学为志向”,范军教授引用了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讲到,“以学术为生命,以学问为志业,以学术为生存方式,是一个高校教师做好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学术研究的至高境界,举凡古今中外大学问家,学术大师,无不是潜心学习,专心致志,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范军教授从学者的定力和兴趣两个方面讲述,指出做学术要有不断坚持的毅力和专注的热爱。
学者的定力
    范军教授通过分享张舜徽的关门弟子王余光的日记,向同学们讲述了国学大师张舜徽“以学术为生命”的学术精神,张先生在最艰难困苦的岁月中仍不忘读书写作,每天坚持凌晨四点起床,唯一的例外只有他去世的那天。张舜徽老先生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的精神令在场同学们肃然起敬。范军教授还向同学们讲述了许多老一辈学者的故事,其中讲到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老先生在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下仍写下了24卷《钱基博集》,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范军教授在讲到西南联大时,提到西南联大在存在的8年的时间里,8000多名的毕业生中产生了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位两弹一星元勋,173位两院士,另有100位杰出人文学者,而这些丰硕的成绩正和学术精神的弘扬和学术脉络的传承密切相关。范教授向同学们生动地讲述了在抗战时期梁思成,林徽因和一群飞行员们的故事,并提到电影《无问西东》原型便出自于此。
学术的兴趣
    “社会学科研究工作者的动力有三种:任务、利益和兴趣,其中,兴趣驱使比任务驱使、利益驱使更好,层次更高,力量更大,这是因为兴趣是出自内心的要求,它是一种愉悦,一种冲动,一种激情。”范军教授强调除了要有一种“以学术为生命”的前提基础,还要有对学术的浓厚兴趣,并讲到西南联大的学者们、教授们,除了有学术报国的志向,还有着对学术十分浓厚的兴趣。范教授以在民间文学有所擅长的刘守华老先生为例,用刘老先生的一句话告诉同学们:“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社会责任统一起来,那是很幸运的一件事”。
“恪守学术道德,尊崇学术规范”
 
 
    范军教授向同学们举了许多案例,其中包括:“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罗姓副教授‘悬棺’著作抄袭案”、“北大‘抄袭门’女博士冤不冤”以及“暨南大学2014届—博士生在《新闻界》发表的两篇论文均为抄袭之作”案,教诲同学们做学术之前要先学会做人,并引用一位学者的一句:“人品第一,学问第二;文品第一,文章第二。”
    除此之外,范军教授还讲到学术诚信需要制度保障,除了提高学者自身的道德修养、自律意识,加强学术惩处机制和学术他律机制外,还必须在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上下功夫。
    接着范军教授从论文的写作定位、投稿技巧两个方面为同学们解答了一些关于论文发表的疑惑。
写作定位
    “做学术研究,哪个地盘是你的很重要”范军教授讲到:“做研究发论文,要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要形成自己的独特领域,形成自身研究特色,找准地方深挖,学会和老师讨论,找到目标以后,坚定不移。”
投稿技巧
    范军教授指出,除了论文质量和水平,还要有问题意识,不仅是学术的问题意识,还要有服务现实的问题意识。范教授从自身经验出发告诉了同学们要学会和自身专业相结合,培养一定的学术敏感,学会关注当下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此外范军讲授讲到,投稿要看准时机,要有针对性,各种刊物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针对一些刊物要知己知彼,投其所好,有的放矢。例如,武大的《出版科学》风格严谨;《北大核心期刊》面向业界,强调实证性;《编辑学报》更侧重理工科;《中国出版史研究》更加侧重于历史研究。
“范教授不仅给同学们分享了做学术写论文的具体方法,而且通过讲述著名学者们的学术追求精神,来提示大家热爱学术,并相信大家会在一定的学术领域里取得自己的成就。”王立平教授最后总结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