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何微新闻奖”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开幕式
人民网10月22日电(记者 董子龙)10月20日至21日,来自全国21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学术带头人,新华社、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等来自媒体的业界专家,以及全国30多所高校的40位优秀研究生相聚西安,共襄盛会。本次论坛由西北政法大学、新华社《中国记者》杂志社、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共同承办。在全国上百篇研究生论文投稿中,论坛主办方学术委员会认真评选出四十篇论文进入现场评比阶段,于10月20日举行的分论坛上,经由研究生现场宣讲和专家组打分,最终评选出了第二届“何微新闻奖”的一二三等奖获奖青年学子。同时,此次论坛还通过新闻传播学科编辑论坛、院长论坛等活动,多方面引入观点,就新闻传播学科、特别是政法院校的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和研究问题究竟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何微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学家、新闻教育家和新闻思想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西北政法大学新闻学专业的重要奠基人。何先生历任新华社华北总分社副社长兼北京分社社长,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副院长,《陕西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等职务;何先生学术成果丰硕,撰有《新闻科学纲要》《关于古代中国新闻思想发展研究》等新闻学著作,在新闻史上与“北甘南王”齐名,享有“西北何”之美誉。
为了继承和发扬何微先生的精神,西北政法大学已经连续两年举办“何微新闻奖”的研究生论文评选活动。
正如10月20日的开幕式上,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漆思教授致辞中所言:我校连续两届开展“何微新闻奖”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的初衷,是为了深切缅怀何先生的新闻业绩和教育贡献,追思何先生为我国新闻事业发展不懈奋斗的高尚品格,表彰优秀新闻传播学子,以及搭建各高校新闻传播学科交流的平台。
本次论坛的入选研究生论文大多与新闻传播领域的最新话题紧密相关,如算法新闻、大数据伦理等。根据参赛同学的现场表现以及此次研究生论坛的初评、盲评的综合得分,本次“何微新闻奖”最终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2名以及优秀奖20名,并于10月20日下午举办了颁奖典礼。
为了更好地探讨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研究,10月20日晚,新闻传播学科发展论坛顺利举行。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记者》杂志原总编辑、西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文璐,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编辑马婧,《新闻战线》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陈利云,《人民法院报》总编室副主任徐光明,《人民周刊》副社长兼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编程文静等学术刊物编辑与参加论坛的师生一起,讨论了当下新闻传播学科的学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出路。
学术编辑们强调,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科应进一步加强学术讨论与实务经验的融合。文璐指出,就目前来看,学界与业界在新闻期刊论文上融合度不够,学界论文论述精到全面、逻辑性强、规范度高,具体详细,有诸多注释出处,因此可研究的价值更大;而业界论文的优势则在于实践性强、可信度高、对当下热点把握度高,语言生动活泼,有感染力。但业界论文大多只限于个人的经验总结,对于事件的本质未做深入探究,学术研究价值不高。二者应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
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学科还应避免盲目求新,做好内功。隋岩教授就强调,当今不少媒体对新现象的报道繁多,缺乏对现象深层次的分析,导致报导没有深度可言,希望新闻人能用更具有学理性的新闻来吸引眼球;同时新闻人需要涉猎更多学科,借其他学科之力之视角,来研究解决新闻学问题。
新闻传播学科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传播实务则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主体工具。借助此次“何微新闻奖”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帮助新闻传播学科的青年学子进一步厘清发展目标,青年研究者进一步明确担当使命,正是论坛举办的初心所在。
未来,带着这份初心,相信有更多新闻传播学科的青年人才将会参与到对何微先生精神的继承中来,参与到对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建设中来!
(责编: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