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动态
  3. 新闻综合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新闻综合

许根宏:知识生产范式转型,题中之义在创新!

  • 来源:未知
  • 发布者:
  • 浏览量:
 

社会重构是当前社会基本特征,社会重构引发的文化继承、移植与创新问题,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和现实需要的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生产范式,具有重要意义,亟待我们系统研究和应用

 

2017年6月22日,一场主题为《重构中的文化继承、移植与创新 ——关于我国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反思》的讲座在雁塔校区3号教学楼3034如期举办,主讲人安徽日报报业集团高级记者、法学博士许根宏以其深邃的学术底蕴、丰富的实践心得和温文风趣的谈吐气质多次赢得满堂喝彩

我们为什么要谈社会重构与新闻传播?

首先要在认知层面系统观照当前新闻传播知识生产活动的社会背景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在理论层面系统梳理和评价当前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价值取向和未来趋势;还要落脚在实践层面,希望为新闻传播教育及实务操作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思考。”通过引用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于哲学社科以及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的期待等内容,许根宏老师从顶层设计层面强调了探讨本次讲座主题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法学、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提出四个观点:

1、法制新闻、法治新闻传播应该向法治传播转向;

2、发挥我国法治传播正功能的同时要克服负功能;

3、坚持正确法治传播的价值取向和纠偏机制作用是法治传播正功能的保障;

4、新闻法、传媒法制等不等于法治传播值得深究

“同学们以后想干什么,你为之准备了什么,对于全球化进程中新闻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场域的昨天、今天、明天你能认知多少,你的知识储备到了什么层次?”一连串犀利的问题引发了在场同学的阵痛深思。伴随着大家的自省与讨论,许根宏老师娓娓道出主题思想:亟待系统反思重构中新闻传播的文化继承、移植与创新问题——知识生产范式的转型

我们如何认知当前社会的重构?

许根宏老师与同学们回顾并分享了其不断摄取、积累法学和社会学等知识的心路历程,并结合多年一线业务经验,从四个维度表达了独到的见解——

1、结构维度。在五位一体背景下,社会的重构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

2、动力维度。互联网智能时代,社会重构的原动力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功劳。

3、内涵维度。按照吉登斯结构二重性理论,社会重构指场域中的行动主体基于资本的拥有而生成的社会行动结构;同时推动社会结构的再造和重构。

4、结果维度。社会重构导致转型及新闻传播生态发生结构性变化,这种变化决定了新闻传播理念、主/客体、关系、功能、效果等等,均已经、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变化。

 

教者贵在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许根宏老师亦如是。他多次强调:“同学们要广泛涉猎法学、社会学科的知识,多看经典著作与代表期刊,这对于建构自身的思维框架大有裨益。”

 

继承和移植不是对传统的复制,不是单纯地对理论的重新启用,而是对个中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在立定传统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归纳新时代的文化精神,建立一套能够呈现中国文化精神内涵、具有新闻传播理论特点的创新途径和方法

 

重构中的继承、移植与创新

“继承的本质在于思想价值,我们要对于那些为现实所需要(法安天下,德润民心)的文化进行‘结构内’继承。”许根宏老师结合实际案例,向同学们细致解释了何谓新闻传播文化的继承与移植,“而移植则表现为‘结构外’,是在科学研究方法和实践方法的基础上对文化生产范式进行的移植,如何本土化乃题中之义。”

 

如何将继承和移植而来的新闻传播理论本土化?

 

许根宏老师提出一个关键点——文化创新他提醒在座同学,首先必须明确几点标准问题:范式革命(转型)的标准(概念、命题、方法论、反馈机制等)是什么,是否回应社会重构,当前的中国问题是什么以及新闻传播的任务到底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追求新闻传播的文化创新,需要重点从以下几方面“下苦功”——

1、重回“我是谁”的自省,要多方、积极地汲取社会学营养;

2、要主动寻求跨学科对话,要克服故步自封等问题;

3、强化问题意识,尤其是重构中的中国问题值得深究;

4、重视实证研究,坚持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的结合与融会贯通;

5、建构只是反馈机制,重点关注功能的评估

许根宏老师的一番分析由浅入深、鞭辟入里,在座同学对此主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其后更有安东、王若梦、王瑞等多名研究生就网络直播侵权问题、网络言论自由等多个话题进行了请教交流,许老师从传播学视域和法学学科视角出发,结合实务实际一一答疑解惑。

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许根宏老师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对同学们寄予了深切的期望,本次讲座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走向尾声

 

文字、编辑 | 蔡艳   

摄影 | 梁缘   责编 | 张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