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动态
  3. 新闻综合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新闻综合

专访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法”“新”结合 培养

  • 来源:未知
  • 发布者:
  • 浏览量:
  
 
10月15-16日,中国传媒法治建设高峰论坛暨首届“何微法治新闻奖”启动仪式在西北政法大学举行。38所高校及20余家媒体与公检法司等相关机构代表 齐聚西安,共同探讨媒介融合时代传媒法治建设的前沿话题。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推动传媒法治学术研究,培养法制新闻人才,围绕相关问题,本网记者采访了西北 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孙江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网:首先请孙院长介绍一下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相比综合性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我们学院的特色在哪里?
  孙江:作为西北地区最早开办新闻院系高等教育的学校(1958 年),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长期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学科方向,以法新结合的显著特色使之连续获得国家质量工程一期国家级特色专业和二期专业综合 改革试点项目的立项支持,形成了“法”、“新”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确立了“新闻专业教育——人才素质教育——法制新闻特色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 式。现为陕西省 28 家新闻院系组成的陕西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的会长单位、陕西省法学会传媒法治研究会会长单位和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法制新闻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 2010年我院“新闻学(法制新闻)”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被列入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名单,学院还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和新闻与传播硕士(MJC)授予权,有西北地区唯一的法制新闻与传媒法硕士点,也是全国三大法制新闻人才培养基地之一,陕西省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的协 同创新中心。
  除法学特色外,我院一直秉承何微先生(中国新闻界“三 剑客”之一、有着“北甘(复旦大学甘惜分教授)、南王(复旦大学王中教授)、西北何”美誉)任副院长兼新闻系系主任时提出的“新闻有学,贴近前沿”的思 想,因时而变,因事而施,我院一直坚持注重科学性、融合性、实践性的新闻教育发展理念,“宽口径、厚基础、特色化、综合性”成为学院学科建设长期奉行的理 念,尤为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法新结合”、“校媒合作”与“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并依托院里的现代传播实验中心(省级实 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卓越传媒人才培养教育基地”。
中国社会科学网:目前国内新闻传播学院都在逐步推行“部校共建”这条道路,您觉得这种模式对新闻传播学教育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学院有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孙江: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不断兴起,如何培养一批立场坚定、素质过硬、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新一代媒体人才,成为学界、业界等各方关注的重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是时代融合发展的全新挑战,也是新时期对于媒体人才的迫切需求。2001年,上海在国内率先创立“部校共建”模式,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资源创新融合,为年轻人成长提供更宽广的天地。如今,这些宝贵经验已经成为国内新闻学科教书育人的典范,极大促进了业界学界互动,促进了教学与实践结合。
  对于我们学院来说,目前虽然尚未开展部校共建工作,但长期以来,发挥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一直是我院建设的重点。为此学院建设了资源丰富的校外导师库,聘请资深的新闻传媒从业人士作为校外“实践导师”,积极倡导“实践导师”进课堂,在学校开设前沿、实务讲座课程,指导学生论文、实习、就业,甚至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制定。
   与此同时,学院开创性地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并积极建设校外的实践平台:在陕西,和新华社、中新社、法制日报、检察日报等中央媒体 驻陕机构、陕西电视台、西安广播电视电台、凤凰网、西部网以及印刷出版设计公司和广告公司等文化传媒单位形成合作关系,建立西法大传媒实训基地,甚至联合 开设相关电视、广播和网络栏目或承揽其他文化创意项目等,并且把栏目制作部或项目部直接建在校园里;在北京,与新华社、人民网、《法制晚报》、国资委《市 场观察》、国务院新闻办五洲传播中心等文化传媒单位签约搭建我院在北京的传媒实训基地。
  中国社会科学网: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媒队伍迅速扩大,不仅颠覆了媒介格局,改变了传媒生态,也给新闻传播学和传媒法治领域带来了诸多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您如何看待我国传媒法治建设的现状?您觉得需要修订和增补哪些传媒法规?
  孙江: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便深刻地指出,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 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 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同样,在这样一个媒介变革的时代,新媒体也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改造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给法治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很 多新现象、新问题在既有的法律框架里找不到到对应的规则,同时新媒体在传播信息上的力量空前强大,探索以法治为基础的新媒体管理模式,也显得格外迫切。对 于传媒法规的修订和增补,也还有着很长的路需要走。
中国社会科学网:新闻和法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相比较容易形成共识的法律界的职业共同体,貌似新闻职业共同体的构建没那么容易。孙院长作为一名政法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您对促进新闻职业共同体的发展有什么好的建议?
  孙江:所谓职业共同体,是指以职业为纽带的社会群体,其内部成员具有共同的特质,对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说,这是社会整合的一个重要力量。我国的新闻业正处在飞速发展的阶段,也确实很需要构建一个团结、稳定的新闻职业共同体。但正如杨保军教授所言,“新 闻主体论意义上的全球新闻共同体,是一个刚刚开启的新问题,更为实际的问题是,全球新闻共同体在客观上还是一个理想的或想象性的存在,只有人类成为真正的 命运共同体,所谓的新闻共同体也才能真正成为可能,但全球新闻共同体的构建,也许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应该优先起步的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网: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2·19 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概括起来48个字: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 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您觉得这48字对于我们学院法制新闻人才的培养有哪些指导意义?
  孙江:麦克卢汉预言的“地 球村”在今天已经日益成为现实,中国成为世界传媒格局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冲击、全球化带来的体制与文明的碰撞,也势必对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带来 重要影响。我国相当一部分的新闻传播单位开始发生从纯事业单位转化为以事业为主导、以产业为辅助的二元化的结构,社会的舆论环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并显示出各种新的新闻传播问题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这48个字,再一次印证并强调了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党性原则,这也是在我们做好新闻事业的基础。这 48个字对于法制新闻人才的培养的指导意义,可以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另外一段话来回应这个问题:“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 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 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 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记者:时晓莉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