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新闻动态
  3. 学术预告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学术预告

讲座预告 |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联合举办重返历史现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系列讲座

  • 来源:新闻传播学院
  • 发布者:新闻传播学院01
  • 浏览量: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将于8月25日-8月27日在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和华东政法大学松江校区及一大会址、清凉山、延安鲁艺旧址等进行重返历史现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践教学系列讲座。

讲座内容:中国共产党高等新闻教育的发轫与传承

一、中国共产党大学高等新闻教育的萌芽时期

1、陕北公学的新闻课程和1944年新闻培训班

2、陕北公学等四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及其新闻系

3、中国女子大学开设了新闻职业教育课程

4、鲁迅艺术文学院开设了新闻学

二、陕北公学等八校合并的延安大学

1、陕北公学等八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

2、李敷仁创建延安大学新闻班

3、范长江是首任班主任及其师资阵容

4、延安大学新闻班的教学特点

三、延安大学更名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新闻系停办

四、中国共产党高等新闻教育的传承

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2、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3、延安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讲座内容:“万众瞩目清凉山”——新华社在陕北的红色记忆

陕北延安和清凉山,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包括在中国新闻史和新华社的历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和地位。陕北特别是延安,在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的13年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和夺取解放战争胜利的指挥中心和革命大本营。1937年1月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华社。延安清凉山是闻名遐迩的“红色新闻山”,当年,新华社、解放日报社、边区群众报社等我党新闻宣传单位,主要以清凉山为阵地,担负起党的“耳目”“喉舌”重任,宣传动员全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7年3月我军主动撤出延安后,新华社抽调部分人员组成的“四大队”,跟随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重要篇章。在炮火硝烟中成立的新华社西北总分社及前线分社、群众日报、西北台,为解放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我们一定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华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讲座内容:范长江笔下的延安

一、结合建党百年,介绍范长江所处的时代背景。

地理空间的联系:

北京(红楼)、上海(红船)、井冈山、延安(红都)

二、范长江新闻通讯写作

【问题】

1. 范长江为何成为国统区进入延安的第一位中国记者?

2. 范长江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与其旅行通讯

3. 范长江通讯中的延安

4. 毛泽东等共产党人为何给予范长江以高度评价?

三、学习范长江的意义

1.范长江的学识、胆识与精神品质

2.启示意义

讲座内容:“完全党报”的奠基:延安整风运动背景下《解放日报》的话语建构和文艺传播研究

作为“完全党报”的《解放日报》:《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1947年3月27日停刊,历时五年十个月零十一天,共出2130期,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解放日报》于 1942年改版,这是中共新闻宣传史上的重要事件。针对《解放日 报》改版的所有事项几乎都是围绕“完全党报”这一目标而进行,这一观念也对后来的中共新闻宣传工作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虽然“完全党报”这一概念在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时才出现,但中共在建党之初就有了“完全党报”的构想。中共自诞生伊始即采用一套刚性的指标来约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强调党报在政治上要与党中央保持完全统一,在组织上要绝对服从党的领导。

讲座内容:影像中的延安

一、延安影像档案

目前常见的反映抗战期间延安生活的影像资料。尽管画面已不甚清晰,声音也偶有中断,但对昔日场景的如实复原,对当年生活的细致再现,对领袖风采的准确捕捉,对战斗瞬间的真实记录,更衬托出这些影像资料的珍贵和难得。对延安时期影像纪录的梳理,全景呈现抗日战争时期影像档案中对延安、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记录。

二、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的成立及活动开展

(一)、摄制纪录影片和新闻照片

1、拍摄第一部纪录影片《延安与八路军》

2、摄制第二部纪录影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

3、拍摄重大时事新闻影片和照片——《陕甘宁 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等

4. 为民众照相服务——与豫昇摄影社、安泰号照 相部与韬奋书店照相服务部合作

(二)、放映新闻纪录影片与展览新闻照片

1.加强纪录影片的流通与放映

2. 举办影展与新闻照片展览

( 三 ) 训练与培养电影摄制人才

1. 参与摄影研究小组的训练指导

2. 举办短期训练班培养摄影人才

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影像实践的历史意义

讲座内容:重温党报经典报道,再谈“为人民服务”

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发展:

张思德追悼会以后,

1944年10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印刷厂礼堂向《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人员发表讲话中指出:“为人民服务,不能是半心半意,不能是三心二意,一定要全心全意。”从而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4年冬,他为党内刊物《书包简讯》题词:“书包简讯办得很好,希望继续努力,为党即是为人民服务。”

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充分准备,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报告上正式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将其作为党的宗旨。

1945年5月,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9团烈士纪念碑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45年8月,他为《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

1953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成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参见刘思妗《“为人民服务”:何时被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为何要“全心全意”》2020年4月9日《北京日报》

二、重温《解放日报》关于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致悼词的报道,我们可以学习和思考些什么?

题目:《邹韬奋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

内容简介:本讲内容主要是通过对邹韬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邹韬奋一生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执著信念,也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韬奋先生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鞠躬尽瘁,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的伟大事迹。韬奋的文章从来不畏权势,勇于一贯地讲真话,他批评时弊不怕得罪人,勇于追求真理,追求自由。他的一生是用新闻战斗的一生,一直到停止呼吸时仍为理想而奋斗不息。这种为真理而战斗不屈的精神,同样是当代新闻传播学子学习和汲取精神。

题目:《红色电波在上海:中共无线电台的地下斗争》

内容简介: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进入低谷。在反动当局刻意制造的白色恐怖下,为了保存革命火种,我党在白区的革命组织全部转入地下进行秘密斗争,如何增强党中央和地方党组织之间的联系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难题,建立一支无线通讯的革命队伍势在必行。1929年,中共中央的第一座无线电台在上海建立。从此,我党地下电台工作者在反动当局的白色恐怖统治下,深入敌穴,为了革命事业不顾自身安危,开启了一段惊心动魄的谍战岁月。

题目:《〈共产党宣言〉在上海的早期传播》

内容简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共产党宣言》传入国内的时代动因;二、《共产党宣言》在上海的早期传播历程;三、《共产党宣言》的早期传播特点;四、《共产党宣言》早期传播的时代价值与当下启示。

题目:《〈共产党宣言〉在上海的早期传播》

内容简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共产党宣言》传入国内的时代动因;二、《共产党宣言》在上海的早期传播历程;三、《共产党宣言》的早期传播特点;四、《共产党宣言》早期传播的时代价值与当下启示。

题目:《勇立潮头:改革开放中的〈解放日报〉》

内容简介:首先介绍《解放日报》在上海的复刊情况,其与延安时期《解放日报》的关系与区别。重点讲述《解放日报》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所发挥的突出作用。围绕“皇甫平”发表在《解放日报》四篇呼唤改革的评论文章及其影响展开,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历史细节以及其所发挥的突出贡献。最后讲一下《解放日报》在当下的发展情况。讲述以历史典故为主,为同学们现场参观《解放日报》打下基础,并与参观内容相互呼应。

题目:《抗日救亡:1930年代左联的文学宣传活动与媒介实践》

内容简介: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是一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兴起于上海以倡导无产阶级文化,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为目的政治文化运动,在传播进步思想、促进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左联"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展开了不自觉的探索,其探索路径主要有三条:文艺追随革命、兼顾艺术和现实、政治引领文艺。讲座以时间发展为线索,结合并围绕着鲁迅先生在左联成立时的讲话《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的机关刊物、左联五烈士的报刊活动等具体历史事实展开,目的是呈现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存在的六年时间里的发展历程,揭示出左联文学宣传活动特征的演变过程,以及为进行文学宣传所从事的媒介实践全貌。

题目:《伪装与突破:马列书刊在中国的早期生产与传播》

内容简介:本讲座尝试从传播的视角切入,在借鉴已有书籍史(阅读史)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尚未被关注或挖掘的档案史料,考察马列书刊在中国的早期生产制作与传播流通,以及在此过程中的策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