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教学科研
  3. 科学研究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科学研究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刘海明教授谈媒体困境与新闻志向

  • 来源:未知
  • 发布者:
  • 浏览量:
    10月13日晚上7点半,在雁塔校区新闻传播学院作品分析室,重庆大学刘海明教授为我院研究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媒体困境与新闻志向》的讲座。他以新闻困境为切入点,具体阐述了新闻传媒业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流失、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跳槽比例高、新闻从业者日益演变成新闻民工等问题。
 
    刘教授指出,受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遭受重创。报纸收入连年下跌,广告发行下滑,“纸媒将死”论甚嚣尘上。骨感的现实倒逼报业集团开始转型,与报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媒体从业者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
    2015年,中国传媒产业有两个“超越”,一是报业广告。二是电视广告收入首次被网络游戏市场超越。2015年全国报纸的销售总量与2014年下滑41.14%,其中都市报类下滑幅度达到50.8%。订阅市场也出现了加速下滑的趋势。2014年中国停刊或休刊的报纸数量约为10家,2015年扩大到30家左右。
    刘教授认为传统媒体之所以陷入倒闭潮的困境,并不只是因为新媒体的冲击。看看日本,虽然他们的新媒体也发展得很快,但是传统媒体并没有像我国一样受到巨大的冲击,而是通过不断的内容创新保持了在传媒业的稳定地位。我国的传统媒体之所以暗淡,是因为传统媒体产品的质量并没有随着受众喜好的升级而提升,产品内容本身远没有做到极致。
    既然传统媒体陷于困境的根本原因不是来自外部的体制与受众习惯的彻底转变,而是因为传统媒体本身在内容上的生产质量没有达到受众需求的水平,既然被动地逃避不是办法,那么传统媒体要如何才能走出这个困境呢?
    刘教授认为,“‘志向’是个人欲求经过不断淘汰后被保留下来的珍品,须符合社会公德的要求。”志向又分为兴趣性志向和生存性志向。兴趣性志向是纯粹的,完全不受功利所影响的,而生存性志向则在最初形成时具有浓厚的功利性色彩。我们中很少的一部分人天生就有兴趣性的志向并很早就决定一辈子为之努力。大部分人则是先由生存性志向出发,在偶然进入一种行业后,慢慢在工作中通过积累和研究去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最终功利的因素被个人兴趣因素全面超越,变成了更高级的“精神性志向”:形式功利,本质上并不受功利的束缚。
    刘教授指出,对于新闻行业来说,新闻志向就是要求媒体从业者“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需要他们具备高尚的人格,坚持职业操守,不利用自己的职业身份为个人牟取私利,更不能从事新闻敲诈,或者为个人名利炮制虚假新闻。
    在传统媒体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人很热爱新闻行业,而当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时,许多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就开始动摇了,他们许多人选择了跳槽,不再那么坚持对纸媒内容的挖掘与开发。他们的新闻志向,已然不能称之为志向。
    刘教授告诉同学们,坚持新闻志向,需要有三种精神:工匠精神、开拓精神以及伦理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就是要把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做好,做得符合甚至引领大众的偏好。媒体从业者用心生产新闻,新闻的质量提高了,媒体才可以拥有受众,提高市场份额,进而振兴传统媒体。
    而开拓精神也是在行业低谷时尤为重要的。我们传统媒体的产品还远没有发展到极致,传统媒体需要新闻理念的创新、新闻采访报道和传播方式的创新。
    最后,刘教授说,央视的芮成钢、21世纪报系总裁沈颢等人的案例告诉我们,志向如果不与伦理结合,极易使人走入歧途。新闻人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坚持职业操守才能真正做出好新闻,真正做一个时代的观察者、文明的呐喊者!
    讲座的结尾,刘教授呼吁同学们,在传统媒体的困境中,新闻人更需要忠诚,需要与新闻业同舟共济,坚持自己的新闻志向,而不是当个摇摆不定的“骑墙人”!
    (江泽燕 程晓雪/文 刘天琛/图)